因为专注,所以专业
2007-2017
技术支持
 

屈光参差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支持 > 屈光参差

一、屈光参差分类:

1)单眼参差:也就是一只眼近视,黄斑变性;(2)同种性参差:同种性参差是一只眼近视度数很低,另一只眼近视度数特别高,或高度超高度;(3)异种性参差:异种性参差也就是一只眼是近视,而另一只眼为远视。

二、屈光参差的危害:参差相差太大的情况下,两只眼视物,物像的大小原因在大脑里不能正常的融合,形成双影,也就是两个物象,更别说立体视了。一般传统方法是采用分期配镜法,度数低的眼睛度数配够,度数高的眼睛采用分期低配法,即度数不配够,尽量让患者适应,长此下去,度数高的眼睛用得多,度数增涨也特别快,最终造成度数高的眼睛会变成弱视,慢慢地再变成低视力,最后变成废眼。以后只能用另一侧眼视物,单眼视物时没有方向感、距离感,没有正确的判断后,走路易摔跤,给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。

三、屈光参差的诱因:

(1)、首先是在幼儿时期,父母不够细心,孩子在玩耍时摔伤一只眼,引起的眼睛肿痛,导致后来眼位发育不正常,引起受伤的眼睛先出现近视,而另一只眼正常。

(2)、不良用眼习惯所致,孩子在上学时,特别是看书距离太近,写字的时候握笔距离短,代偿头位(偏头),眼睛离书本太近所致。

四、屈光参差与不等像定义:两只眼屈光相差+-1.00DS时,物像大小相差2%,两只眼相差+-2.50DS时,,物像大小相差5%,也就到了人眼的生理承受极限。

    五、传统方法处理屈光参差前后矛盾:

   (1)验光配镜的基本原则是:近视以最低度数达到最佳视力,远视以最高度数达到最佳视力。

   (2)验光配镜以主视眼为主次视眼为辅。矛盾一:度数高的眼睛,单眼瞳距近为主眼,度数应该配足、配够,可到了临床验光配镜处理时却把主眼不配够,或分期配镜,本来主眼的单眼瞳距近,主眼用的多,导致主眼涨 度数更快。矛盾二:以 次眼为主,给次眼配眼够,次眼的单眼瞳距大用得少或很少。只能起辅助作用,涨度数较慢或不涨。因为大家没有更科学更好的处理方法。所以严重违背了验光配镜的基本原则而造成的现状。

六、正确矫正处理的方法:在处理屈光参差时,首先要做精准验光,得出准确验光数据后,进行远、近眼位检测。一般情况下,远眼位斜视程度斜视量较轻,近眼位的斜视程度、斜视量较大,近眼位的斜视量是远眼位斜视量的很多倍。远、近眼位检测,定量分析后,一定要测单眼瞳距,单眼瞳距一定要测三次以上,正常情况下主视眼单眼瞳距小,单眼瞳距大的为次视眼。单眼瞳距测完后,才能开出棱镜处方。在装配出合格的透镜+棱镜组合而成的功能性矫正眼镜。患者配戴后,双眼会感觉特别舒服,不会出现双影,视物模糊,头晕眼胀的症状。因为远、近眼位的斜视量不一样,患者必须无条件的配戴两副不同的眼镜。日常生活学习时配戴远用眼镜,看书写字、做文案工作时配戴近用眼镜。配戴两副不同的功能性透镜后,须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,姿势、握笔距离等。屈光参差患者在刚开始改习惯时父母或家人应积极帮助患者。只要改掉不良习惯,屈光参差人群的度数一般不会上涨,大部分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,度数还会降低。降低时眼睛会出现轻微的胀痛、头晕、眼角刺痒,但持续的时间间不会很长,一般为几秒或几十秒,只要有上述症状出现,应立即复查。

配戴功能性矫正眼镜后,两周内应无条件的进行复查,大部分屈光参差患者的度数会持续降低,视力不断提高,用眼舒适程度改善后,用眼安全也得到了保障。

只有经过严格的远、近眼位检测,定量分析,精准验光,单眼瞳距精准测量,才不违背验光配镜的基本原则。近视以最低度数达到最佳视力,远视以最高度数达到最佳视。就算是异种性屈光参差同样不违背验光配镜的基本原则,他们也能得到科学而正确的矫正,用眼安全也能得到保障。


分享按钮